English

终于捞起了四具尸体

——俄打捞“库尔斯克号”纪实
2000-10-28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杨教 我有话说

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打捞——俄罗斯沉没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的打捞工作至10月26日取得突破性进展,俄罗斯潜水员不仅首次进入潜艇,还成功打捞起118名罹难者中的4具尸体。

“基尔迪什号”的秘密使命

关于打捞“库尔斯克号”,俄罗斯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俄政府和军方的态度十分明确,如果条件许可,一定要把潜艇和遇难者的尸体全部或部分打捞上来。但愤怒过后的遇难者家属和一些科研人员认为,打捞尸体风险太大,弄不好会搭上潜水员的性命,得不偿失。而且让遇难者长眠于海底,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然而,一艘世界级潜艇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沉设,而且原因到现在也没有查清,这对俄罗斯这样一个海军大国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因此,包括总统普京在内的政府高层逐渐在是否打捞的争论中胜出。而且打捞的开始时间不是以前所说的明年春暖花开之时,而是立即行动!

“基尔迪什号”是俄罗斯最先进的打捞船,船上装备两艘深水潜艇。“库尔斯克号”沉没时,该船正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地点,替国外一家公司打工,所以没有赶往现场,这一度被很多人抨击为“只知道一门心思赚钱,不顾潜艇内部水手的死活”。实际上,俄罗斯军方最清楚,即使当时“基尔迪什号”参与救援,也于事无补,因为深水潜艇的作用还不如深水潜水员大。

然而,当俄罗斯军方确定了打捞“库尔斯克号”的时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基尔迪什号”竟然暂停商业活动,紧急驶抵巴伦支海。就在打捞工作展开前,俄罗斯副总理克利巴诺夫对新闻界说:“在深水潜艇的帮助下,我们现在对这场灾难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潜艇的第一隔舱和第二隔舱之间的舱内设备全被炸毁了。”

“基尔迪什号”上的深水潜艇可以下降到水下6公里处进行摄像,然而,“库尔斯克号”只在水下100米处,只是近距离的检查,根本不需要派这么大的深水潜艇。而且俄罗斯和挪威的潜水员已经处于待命状态,这一次他们不仅要对“库尔斯克号”进行拍摄,还要深入其中,因此,这些潜水员携带的装备绝对不比深水潜艇上的差,而且花费较少。

那么,俄罗斯为何还要大动干戈地把“基尔迪什号”招来呢?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司令第一助理弗拉迪米尔·瓦鲁耶夫最近一语道破天机:“‘基尔迪什号’上的科研设备将用来收集沉没的‘库尔斯克号’艇体四周的碎片。按海军司令部的观点,这些碎片里肯定有那艘撞沉‘库尔斯克号’的外国潜艇的碎片。”

原来,“基尔迪什号”在巴伦支海的秘密使命并不是对‘库尔斯克号’进行体检,而是寻找“库尔斯克号”沉没的证据!直到现在,俄海军高层仍坚持认为,“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最大可能是与美国或英国的潜艇相撞,如果这种分析得到证实,沉没事件的责任不仅有了着落,俄还会向西方国家提出巨额索赔。

令人遗憾的是,深水潜艇把“库尔斯克号”周围约4平方公里的海床搜了个遍,也没有美国或英国潜艇掉下的碎片。即使如此,俄海军仍坚持“潜艇相撞说”,理由是两艘潜艇相撞后,“库尔斯克号”又行驶了一段时间后才沉没。所以外国潜艇留下的证据肯定留在现场,找到它只是时间问题。

潜水员面临生死考验

深水潜艇没有找到相关证据,但并没有影响打捞工作的展开。10月21日,这天天公作美,海上风浪不大,打捞就这样开始了。打捞员由俄罗斯和挪威的18名潜水员组成,三国潜水员轮流工作,每三人一组。

打捞员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切开“库尔斯克号”潜艇的艇壁,“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有两层厚厚的艇壳,中间填有20厘米厚的橡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吸收潜艇内部的机械声,避免敌方的声纳系统捕捉到。由于艇壳是由异常坚硬的特殊材料制成,潜水员们必须借助高压水枪和钻石粉的协助才能把外层钢壳割开,然后再借水面的重型装置撕开橡胶保护层。最后再割开内壳。按照计划,如果一切顺利,整个艇体上将被割开7个可容一个人钻进钻出的洞。

这次打捞危机四伏。打捞员必须潜入漆黑的海底,进入水压极高的潜艇中,冒着随时可能受困及被潜艇锋利金属破边割破氧气管的危险,进行打捞。由于“库尔斯克号”是世界最大型的潜艇之一,里面装备了大量装置,以致只有狭窄的通道供船员通过,令携带庞大仪器的潜水员极难通过。不过一些专家认为,就算打捞员进入好像迷宫一样的潜艇内部,要找到船员的尸体也非常困难。

打洞作业进展顺利

10月22日,海上仍旧风平浪静。打捞员们的首要工作是搞清“库尔斯克号”内是否安全,特别是两座核反应堆是否发生了泄漏。他们首先在第8舱,即核反应堆隔舱的艇壳上钻了一个小眼,然后把摄像机放了进去。摄像机拍到的情景让打捞员和水面指挥官松了一口气,核反应堆舱没有异常现象,水面平台上的专家经过对打捞员带出的水样进行测量显示没有辐射泄露。这意味着可以进行钻洞作业。但有关人员表示,随着打捞工作的继续,对辐射情况也将严密监控。随后进行的割外壳行动比预想得要顺利得多,打捞员只花了10个小时就切割开一个两米见方的大洞。初战告捷!

23日,打捞准备工作继续进行。橡胶层被撕开,打捞员下一步的工作是打开内壳。一位参加过“库尔斯克号”设计的专家证实,打开内壳更为困难,即使正常情况下在造船厂内要钻开内壳都不很容易。令人惊叹的是,打捞员们一鼓作气,在中午时分竟然割开了一个小洞。

下午,巴伦支海海域刮起大风,风速达到每秒22米,海浪6级,到傍晚时分,打捞的准备工作被迫停止。

巴伦支海的风暴在怒吼了一夜后逐渐平息下来,潜水员于24日早上重拾打捞“库尔斯克号”的工作,然而,他们下水不到一个小时便返回水面,因为“利加丽亚”平台仍然不稳。直到风速降至每小时27公里时,他们才恢复工作。

到25日早上5时20分,打捞员在第八隔舱打洞的工作终于结束,接着向潜艇内喷射高压水,把妨碍进入潜艇的碎片冲走。如果接到命令,他们随时可以进入潜舱。听到这一消息后,俄罗斯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随即赶往“利加丽亚”平台,与那里的专家讨论下一步的行动。专家们建议,在进入潜舱之前,还要先把摄像机放进去,看看里面的情况,在对里面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后再作决定。

由于潜舰内部到处是尖锐的金属,打捞小组试着把保护材料覆盖在上面,以免打捞员进去后戳破潜水装。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打捞员先将遥控摄像机放入潜舰,检测内部是否有辐射外泄。

终于找到了尸体

经过和北海舰队指挥官讨论后,库罗耶多夫终于同意放行打捞遗体作业,现场指挥于是向打捞员下达了进入潜艇的命令。这是自意外发生后,首次有人进入探视,外界也将因此得知潜艇内部的具体情况。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只有俄罗斯潜水员游进库尔斯克号,其他外国人员则到达核潜艇的附近待命支援。

俄潜水员什梅金在当地时间25日下午5时许进入沉没海底的“库尔斯克号”,不过在行进4米后,仍然没有发现任何尸体。而且因他的潜水服比中央过道宽,什梅金未能深入第八隔舱。他在隔舱内看到第八隔舱的下舱口紧闭,而且无法将其打开。与此同时,其他潜水员打开了第九隔舱救生口,向里面输送了吸捞隔舱悬浮物的软管。经过数小时搜寻,俄挪两国潜水员终于发现了3具遇难者尸体。

尸体被放在特别的盛载器中,然后,慢慢地吊出水面。北方舰队一官员称,第八隔舱内应有7名驻守在那儿的官兵的尸体,包括1名军官、2名大副、1名二副和3名水兵。但是,邻近那个隔舱的3名艇员,也可能来到这个舱暂避。由于潜艇内的通道太窄、氧气管又不够长,潜水人员艇内的任务十分困难,一度在深入艇内6米左右便不能再前进,要待更长的氧气管运到才能搜索。

26日,俄罗斯及挪威潜水人员乘胜前进,又找到第四具遇难船员的尸体,但由于天气转坏,只能稍后将尸体捞上水面,打捞工作也被迫暂时告一段落。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说,潜水员是在搜索第八及第九隔舱时,发现第四具尸体的。由于风暴越刮越烈,海流越来越急,对潜水员构成严重威胁,他们必须在26日午夜前浮出水面。

就在第四具尸体被发现时,挪威潜水小组继续在艇体外努力工作,他们要割一个供进入第七隔舱的洞,因为潜艇的中央通道实在太窄,无法通过。据波波夫透露,他们已经完成了割洞工作的十分之一,但同样由于天气恶劣,他们也可能被迫浮出水面。据当地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三天的天气都不适合潜水员水下作业。但已找到4具尸体这一事实对打捞工作是个巨大的鼓舞。

一些专家指出,由于潜艇内部发生剧烈爆炸,估计大多数船员当时即被炸得粉碎,因此即使把“库尔斯克号”搜个遍,能找到三分之一的尸体就算一个不错的结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